俗名這種東西就是這麼麻煩,翻找越多資料越覺得棘手。
根據數筆國外的資料(The International Carnivorous Plant Society跟wiki),Heliamphora這個屬名的字首是拉丁文helos,意指沼澤,而不是希臘文的helios太陽之意。就算照著學名來翻,也應該是翻成「沼澤瓶子草」,而不是太陽瓶子草。
現在好啦,翻遍中文資料,本屬下面的各個種幾乎都沒有中文俗名,除了維基上有一筆垂花太陽瓶子草之外,就是最常見的小太陽瓶子草,而H. pulchella既然跟熟悉的美麗迷你毛為同一種名,叫他美麗太陽瓶子草應該也不為過。
不對不對啊,應該是叫垂花沼澤瓶子草、小沼澤瓶子草還有美麗沼澤瓶子草才對!所以,這真的很麻煩。難怪大家玩到後來都只稱呼學名,實在可以免除很多困擾。
但猜想也因為如此麻煩,導致維基上太陽瓶子草這筆中文資料,一直沒有出現。前幾天因為翻查種植資料隨手把維基英文的資料翻了一下,今天想key成中文頁面卻相當頭大,憤而在本誌再次表達內心情緒的波動。 = =
其實各個中文種名既然都還沒有被習慣地使用,是不是應該順便來個正名一下呢?看是要叫沼澤瓶或者Heliamphora,總是都比持續的誤用來得好。至於種名怎麼叫,我就先依英文維基上的條目編輯了一些,反正大家都能改,看不順眼再說囉。
最近就是耐不住性子,買了一棵垂花沼澤瓶子草(好啦,nutans就nutans)成株,雖然定價不低,但一想到我那50元硬幣大的H. minor,就覺得不管看體積或重量,這盆H. nutans一點都不算貴啊!
以前對Heliamphora的印象就是,怕冷,困難,貴。一如高地豬、土瓶草、著生貍一樣讓人不敢靠近。不過越是待著,越是發現不管哪種食蟲,就是有人有辦法找出比較好種的,同時精進技術來試著在台灣的平地種植。如果沒有某大在塔內的公園文,我也還真不知道原來豹斑、馬來王都算是不怕熱的高地豬呢;不主動問,也還真不知道土瓶、蠍毛、H. minor、大腎葉竟然也都早就有所謂不怕熱的品種了,前輩們真是太厲害啦!
所以,既然手邊有冷水機,我也就心想如果有機會,Heliamphora這麼正點的東西一定也要玩玩看。然後首先遇到的問題是:
到底誰是誰?
講實在我真的覺得Heliamphora長的都一樣!除了有的比較小,有的很多毛之外,都是紅紅或綠綠的,完全分不出來。既然市面上並不常出現,也就盲目地看有人出就抓了。
國外玩食蟲的討論中,有這樣的論調:如果你有辦法維持低溫,那泡水種多半沒問題。不管是著生貍藻、瓶子草或沼澤瓶子草(Heliamphora),似乎都可以這樣搞。所以仗著桌底下這顆海利150a,我就真的把H. minor跟H. nutans以相當於腰水離土表2~10cm的高度,把他們種進缸裡(鸚鵡瓶我已經泡水種了應該有3個月,生長正常反倒是分株在外的已經死光)。
種下去未滿兩周,這兩天nutans開始抽新瓶,約莫5~6個新芽。我還特別拿了這傢伙的紫外線燈,想說如果可以照得新瓶紅通通一定很棒。但照了幾天覺得好望角好像有點太紅,便不敢再繼續,等我有閒錢多買了控制器再裝吧,燈就先還給那傢伙。
H. nutans的前主人說沒有降溫設施,只用瓦盆、晨光+T5,看來連這頗高山上來的都能在平地生長乃至渡夏,可以嘗試的品種應該不少。附帶一提,他那邊是山腳頗有地利,此外介質是赤玉土及大根的蛇木也供參考。
資料顯示,蓋亞那高原桌山上的降雨量非常大,所以這些瓶子草應該很習慣高頻率的降雨,前主人及外國經驗都建議每天幾次用水從頭上把每個瓶子給他灌下去,他們會很開心。
而且跟瓶子草一樣,他們都喜歡高光。當然,除非有降溫設備,在多數的季節要控溫都來不及了,誰敢推他們出去曬太陽?
另外,在塔內有看過變形像是海芋的沼澤瓶子草,跟英文維基上寫的應該是不謀而合:在低光的情形下,植株的生長趨緩不需要養份高度集中,捕蟲葉的生長也就消失,取代以大片狀的葉子。這個相當有趣啊,因為北美的紫瓶子草是在地力較肥的環境下長出劍型葉,食蟲植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速度比想像中快得多了。
總之總之,希望新朋友順利生長,等到有錢我再幫大家換上HO(我知道大家都太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