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終於設了這個食蟲缸【架構、介質】



從開始種食蟲到現在,一直想要弄個放滿食蟲的缸。直到在塔內看到香港玩家piero1010 的食蟲缸,並且問了些設缸的基本問題後,才終於覺得離設缸近了一些些。


水沒放滿的缸,可以找到很多種名稱,包括水陸缸、半水缸、水景缸、半水景缸、生態缸或兩棲缸等,或者是前面這些詞的合體。

重點是,我國小之後就沒養過魚了,基本上對一個水缸中所需的條件認識並不深。特別是幾個找得到的中文資訊站台,一想深入了解水族,就會越發現不懂的東西太多。最後呢,我就不管背景知識了,目標就是看過中文網頁能找到的施工流程,需要牽的管線越少越好,維護也是越少越好,再把相關的流程整合。



於是piero1010的食蟲缸就是一個接近完美的模型。我也找了一些養蛙的生態缸製作流程,到處找水街留意他們生態缸的造景及循環系統,最後決定以他的缸為模仿對象,便開始找缸。


手邊的缸是養豬苗或小型食蟲用的,但考慮到不少食蟲身高都不低,非得找到缸高在45cm以上的不可。運氣很好在水街找到75 x 60 x 45的拉邊缸,這麼高真是太適合了,免去訂製的麻煩。


缸子的基本架構就是底部以塑膠格子板疊出儲水層,上面蓋上生化綿,再依序鋪上由粗到細的顆粒土、混合泥碳土的顆粒土,以及泥炭土比例較高的表層。這樣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植物根部的透氣,畢竟這整個可以說是整缸草腰水在裡頭。



我把抽水口設在左後方,右前方則作為出水口。這樣除了外置圓桶外,底水還會進行一次基礎的物理過濾,當然,上面要是有成功的硝化系統運作那是最好。



買了一整袋的桐生砂,竟然全部用完。桐生砂一袋裡有粗有細,真的是篩到手軟。底層鋪上姆指大的最粗顆粒,接下來是中顆粒並混入手邊還有剩的鹿沼土、蘭石、蛭石、珍珠石等介質,並開始掺入泥炭土,這次使用的是芬蘭的牌子。


最上層的泥炭土則是區域規劃,比例從100%到50%都有,前端的廣場未來規劃放櫻葉堇、小白兔、活水苔等,比例就較高;要放豬及其他食蟲的就混入一定量的細桐生砂及珍珠石。


為了測試循環,當然就把水倒下去了。這邊所有的介質都沒有清洗過,會不會是隱憂就要等到未來才知道了。



水的濁度比較想像中低,此時前端水域還沒決定要不要放底材下去,piero1010的食蟲缸考慮到好維護,所以沒放的樣子。燈一開,忍不住就把豬都放進去了。畢竟在台北的這個冬天,這個75 x 45見方的缸子,可以說是我手邊最好的環境了,溫度適當、濕度高,而且多數的時間比外面亮。


放了一年的XB-301還是正常運作,真是太好了。接下來就是等水清一點,再開始考慮要把誰種在哪,眾豬苗在裡面看起來非常開心,生長幾乎馬上可以觀察到,就先讓大家都待著吧。


下一篇,把燈具的設置稍微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